初一能不能挪家具(正月初一可以挪家具吗)

2022-11-27 13:00:24 首页 > 家具大全

五十年代,梅州五华客家人过年的习俗:

腊月25日为入年架,家家户户进行大扫除,屋里屋外房前房后大清理,家中什物旧物没用的全清理掉,清洗衣服被帐,清洗家具桌凳,整条小河都是洗被帐洗凳桌的人!

过年前一天,家家用碓踏糯米粉并在当日蒸好甜粄,准备年料,并准备好菖蒲苗柚树叶等。

过年这一天,晚上的食材主要是猪肉,鸡肉,豆腐,鲜鱼。年夜饭做好后,全部菜肴摆在桌上,另置一盛米的容器,烧着香插在盛米的容器上,摆上三个碗三双筷子一张菜刀(给祖先切鸡肉用),摆上纸钱,斟上酒,焚香拜祭祖公后,放鞭炮烧纸钱叫祖公把钱领去。接着全家吃年夜饭。过年当天应把初一开始必须用的家什准备齐全,水缸要盛满水。预防在初一时说矛(无丶没有的意思)字,因为过了年以后什么都有了,什么都不缺!过年当晚开始至初三晚上,家家要点灯到天亮,叫点年光,让财神送财送福进家中来!过年当晚洗澡水,用菖蒲苗柚子叶等煮水加入红粉,洗完澡后就长多一岁了。

(顺便说个笑话:某人家,初一早早起来做饭,发现一只猫躺在大锅里取暖,如果用工具打它赶它走开时,它会大叫矛矛之声,不吉利!那怎么办?主人眉头一皱,计上心头,急忙询问猫猫说:猫猫,过年后从今天开始,我家会有什么灾难吗?接着打起l小棍子砸去,痛得猫猫大声地边跑边回答说:矛!矛!矛!)

初一一大早开始,必须说吉利的话,不可用污言秽语,若不慎说出污言秽语时,在场人便用屈弯了四个手指的背面砸他头部,这手势叫“刮凿古”,敲他头顶叫“开他的新年财”。

初一日,全天吃素,表示对神明和祖先的尊敬。舞狮的到各家各户拜年,并给各户一张新年拜帖,主人回于红包。接着在大空地上舞狮欢庆。

初二日,开始探亲接客。

初一日开始至初二,家家不可向外倒垃圾,怕用扫帚把财神福神赶跑。

初三日,为穷鬼日,不可参加劳动工作,清理垃圾,把穷鬼赶出家门。

初四日,探亲接客。

初五日出年架,可以在菜园等处干干轻活。

初七日,煮七样茶,用七种菜伴爆米花。

民谚:有酒矛酒,嬲到初九,有食矛食,嬲到初十。

十一开始进入繁忙的春耕工作了!

看到一个微头条,说她一个朋友的姐姐50多岁,特别爱干净。正在炸丸子,突然头晕不舒服,几个小时以后去世了。

春节打扫卫生是个体力活,但也要量力而行。累了就休息一下。

不怕朋友们笑话,每年的春节,我忙完生意和孩子一起把家里的卫生粗略搞一下。

把家具擦一遍,衣服洗完。如果没时间,初一或者初二再洗。

窗帘啊,天花板,墙壁,我都不打扫。

过完年生意淡了,有的是时间打扫。干净不是做给谁看的,身体最重要。

菜炒的也不多,两三个。不像别人过年搞一大桌子菜,有时光有饺子蘸大蒜就够了。

有和我一样过节不怎么打扫卫生,不怎么做年夜饭的吗?#红红火火过大年#

满满的仪式感!这15个春节过年习俗是老芜湖人的标配,你不知道?也许你是一个假芜湖人。#芜湖头条##微头条名师团##芜湖#

腊月三十也叫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夜人们都要除旧迎新。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

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必须从外头扫到里边。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拿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新年快乐!”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按照古人的说法,称为“小年朝”,有很多禁忌,如不宜出门拜年、要早点睡觉等。

大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相传大年初四灶王爷要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因此也不宜远出,准备丰富的果品,以示恭迎。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

大年初五又被称为“破五”,这一天对于商家来说是个大日子,祈求一年财源广进,迎财神正是这天, “商店这天要开张,放鞭炮。 ”正月初五,按民间习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财神进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年年有余。同时,这一天又俗称“破五”,意思是之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至此就结束了。

大年初六,马到成功。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

大年初七,亦称“人日”。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人过生日,要以七种蔬菜,煮成七宝羹,也就是将七种蔬菜,煮成杂菜汤。在农业社会,大家都祈望吃了七宝羹,来年大丰收。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一寸光阴一寸金。道教和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称“天日”,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每逢玉皇大帝的生日,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旧时的这天晚上,男女相聚在大树下唱歌,,最好是桂花树,请玉皇大帝最宠爱的小女儿七仙女下凡,所唱歌曲必须欢乐吉祥,让七仙女高兴,她一高兴,父皇玉帝就会保佑人间一切顺利。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这一天是石头的生日,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早晨,用绳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所以这天也称“石不动”“十不动”。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深受压迫的女性,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同时正月十一还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正月十二,搭建灯棚。元宵节将近,开始做元宵赏灯的准备工作。从新年到正月十一,人们吃的食物中大多丰富且多油腻。因此,从这天开始,人们开始饮食清淡,清肠润燥。更重要的是,由于三天后将是元宵节,从这天开始就要准备。家里将会买灯笼,搭灯棚。

正月十三,元宵节的准备还在继续,这天要欣赏灯笼。络绎不绝的人会在这天去城隍庙赏花灯,而这仅仅是元宵节的序幕。灯展通常从今天开始到正月十八结束。正月十五闹花灯,一般要从正月十三扎彩灯开始。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为“罢灯”。从正月十三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张灯结彩扎彩灯啦!

正月十四,拜临水娘娘为师,保佑妇女孩子健康。为了元宵节,像舞龙和舞狮的表演开始在大街上演习,也有人写灯谜、猜灯谜来增加节日欢乐气氛。市面上卖灯笼的小贩,早就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准备贩卖,成为“灯市”。

正月十五,元宵节,观灯,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老芜湖人的春节习俗,你了解多少?说说吧?动动你的金手指,点击关注@麦田作文

犹忆儿时过新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进入腊月,就会有首儿歌响彻大街小巷:“胡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年”。过年,是当时孩子们最盼望的事。

按习俗,腊月二十三开始过“小年。首先是为房子“打阳尘”,爬上房顶“捡漏(捡换房顶的破瓦)”,把家具物什清洗一遍,铺笼罩被等都换干净。大人们要上班,这类事情大都吩咐孩子们做。大年初一到初三的早上,大人又会告诫我们莫打扫卫生,忌用扫帚,那样会扫走自己的好运。若非扫地不可,应从外向内扫,把财扫到家里来。并告诫莫倒垃圾、莫往外泼水,说是免得泼掉了“财喜”。

那时候,几乎所有的生活物质都是凭票供应,什么肉票,粮票,油票,布票、煤球票等,大都要集攒些过年时购置年货。这时,大人们都要为孩子们缝制新衣服。所谓新衣服,亦不过是用扯一段便宜的白土布,拿到染房去染成黑色或青色的。然后母亲自己缝制。只到“文革”时,我都十三岁了,还穿着母亲缝制的衣服。到裁缝铺做衣服,在当年应该是条件好的家庭。所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对此,我最能体会。母亲灯下缝衣服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每年的小年开始,家里总要买一个大猪脑壳,剔下骨头炖一大锅萝卜,猪头肉炒豆腐干,那个香哦,想起至今还口水滴答。平常是十天半月才吃一回,过年期间几乎天都能吃。大年三十,家里的团年饭更是丰富,除了猪脑壳肉,还要炸稣肉,蒸扣碗,这些传统的家常菜是年夜饭上的主打菜。这一顿年夜饭是一年当中最为丰盛的一顿美餐,直到把小肚子涨得“雷饱”为止。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那时候的除夕夜,几乎听不见鞭炮声,一般人家,哪有余钱去买那玩意。除夕晚上,我们一般不往外面跑,一是有好东西吃,什么花生、瓜子和水果糖等等。那个年代,这些东西在平日里很难吃得到,所以我经常吃得“隔食”,吃得打“伏臭嗝”。母亲就将我吃过的所有零食,各选几粒放在铁锅里炒焦,然后熬水喝,很灵验。

过年最令孩子们翘首以盼的就是:“拜年,拜年,拿押岁钱”。其实,押岁钱并不多,或一毛二毛。在我印象中,我儿时的押岁钱都没有突破过一块。条件好的,七大姑八大姨给的押岁月线汇拢来好几块。艰难的岁月,让我从小知道了什么是穷人,什么是富人。

过新年,能穿上新衣服自然是很高兴的事,但并不是年年如此。一般情况下,我都是“捡漏”,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我是老幺,其境况可想而知。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捡了一双哥哥穿过的布鞋,脚趾头都露了出来,走起路来还依然趾高气昂。

初一被称之为过”大年“。大年的早上吃汤圆最难忘。那时候许多邻里有石磨,我们家的的汤圆面都自己磨。先在家里泡好糯米,然后拿到邻居家去磨。父母忙,推汤圆面的任务就由我们兄妹承担起来。那时候气力小,推磨很是吃力,真有“汤圆好吃磨难推”的感慨。汤圆在我们地域的大年初一早上必吃,传承悠久,香甜可口,饶有风趣。汤圆象征着合家团圆,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有时候父母还会在汤圆里包一枚一分两分的硬币,叫我们慢慢吃,吃到硬币的娃儿今年运气会特别好。

吃完汤圆,就跑到街上看人家放鞭炮,然后捡些别人炸哑火的鞭炮过过瘾。最好玩的就是架“机关枪”,先把一颗哑的火鞭炮拦腰折得似断非断,又将另一颗有引线的鞭炮架在其上,点燃后既有响声又有火光。

那时候过年的耍事,全是纯天然无公害的游戏,男孩子们滚铁环、砍甘蔗、挤油渣,跳削萝卜,看娃娃书等;女孩子们就跳绳,踢毽,跳房子等等。很多玩具都是自己做,一把自己做的木头手枪,一个牙膏皮融化了做的土炸弹就会让自己玩得忘乎所以。

大年初一过,初二到初七这几天是“走人会(户)”的日子,我们由大人领着,主要是走没出五伏的亲戚家里,有时也会去关系特好的邻里走人会。当然也招待他们来我们家里做客,我们吃嘎嘎,吃爆米花,喝咪咪糖开水,想起至今记忆犹新。相互的走动,加深了亲戚邻里间的感情,也将年味推向了高潮。直到初七,这个年算是过完。

当时,有句流行的话语:“大人怕过年,细娃盼过年。”一到过年,是大人们最头疼的事,捉襟见肘的家庭支出,入不敷出的收入,让大人们洨层恼汁,头疼不已。而孩子们,却在焦急盼望中,等待着下一个新年的到来。

#洛阳头条#

最近因为接电话挺烦的。

孩子上初三马上面临中考,每天接的电话有一半都是各种学习机构,学习班,一对一班……

初一时孩子在金*教育上数学补习班,本来考试80多半个学期下来成50多了,想着最后几节上完换换补习班吧。

头几天老师还说剩10节课让续费,我说课时上完不上了,孩子退步比较大。

那次上课被老师轰出来了,说是课时完了,续费才能上了,可是我算的还有两节课没上……

之后每次快到寒暑假金*教育还是一如既往的打电话。刚开始我还解释说:请你们学校不要再给我打电话了,我孩子太笨了在你那里学习成绩退步了。

他们都“哦哦”的挂了电话。

今年孩子上初三还能频繁的接到金*教育电话。

我真想说说,别把教育搞的太商业化了好不好,能不能把退学的做一下记录,别没事总给别人打电话,拉黑一个换个电话过几天继续打,佩服人家的业务能力和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

我问了曾经是我的业主现在变成好朋友的初三班主任。

“咱家是朋友没有掖着藏着你说,家长的联系方式是不是班主任都多次卖给补习班了……”和她闲聊。

“其他老师我有没有卖不知道我在郊区教学,补习班没有涧西风气那么严重,不过教育机构想知道孩子家长联系方式很容易,送个气球或本子都可以得到”她这样说。

最近接到的电话全国各地的都有广西,莆田,北京,郑州……

一接电话都是:“喂,你好我是洛阳xx中考补习班”

补习班把孩子教好了,学费不用说都自动续费了。教的不好电话打多了真的很烦人。

我要有学习班那样不厌其烦的业务精神早发财了,整天咨询的业主那么多拿个本子记下来,没事就打电话,绝对准业主[呲牙]

完事过头了都不好。

没想到,我儿子居然成了一家之主!

我的公婆很厉害,苛刻,有事没事找我的茬,老公怕父母,不敢做声。老公和我吵架的时候,公婆却在旁边呐喊助威。

孩子上初一那年,我实在受不了了,搬到城里,租房子住。一个低矮的房子,却成了我温暖的窝。没有了公婆的干扰,日子一点点好过起来。

儿子上大学的时候,我无意中发现能申请公租房,儿子是第一申请人,以他爸爸的收入为准。等儿子大学毕业,有了收入,正赶上摇号。选择了大学城燕宝家园。开始改变生活环境,生活也变的舒服了。

老家也翻盖了两层楼房,儿子后半年要结婚,我得回老家,得给儿子媳妇一个自由的空间。这些日子儿子和丫头在买家具,包括我的,他俩做主。

老公不敢和父母谈,儿子担当了这个责任。我搬出来十七年了,感觉有点不习惯了。儿子说,弄清了,咱娘儿俩大方地回去,和爷爷奶奶说好了,不能重复以前的生活。告诉我,早和奶奶说了,打牌出去打,不要在家里摆牌桌,影响妈妈的正常生活。

唉,老公解决不了的问题,解决了。给儿子点赞。公婆没话说,没哄过孙子,理亏,更没给孙子洗过一件衣服。

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一部被全网热炒的影片《隐入烟尘》,除了演员演技好,情节和背景都失真。初一看,以为是上世纪的事情,再一看,反映的当下的农村生活,不仅丑化农民农村,还在丑化中国。这几年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而影片内容完全否定了这一切。一个细节,哪个城市能看见或能允许毛驴车满大街拉家俱?男主人公盖房子,会泥工、瓦工、木工、机械,凭一己之力盖起房子,怎么可能?有这么多的技能,完全可以靠打工挣钱。说实在的,走遍青海的山山沟沟,很少再看见那种贫民窟式的民居,也很少看见穿着破烂的农民和牧民。如果真有这样的人物和事情,那也不具备典型性,顶多说明当地完全脱离国家发展的大势,或者当地官员不作为,或者地理条件太差,但毕竟是极少数。消防官兵舍生忘死救灾救难的表现比这种失实的苦情戏的影片更能让我感动落泪。

【老张的烦心事(小小说)】

老张是一名老师,在中学已经待了三十多年了,近来,他有了一桩烦心事,发现自己竟然不会当老师了。

老张在小张时可是中学出了名的严师,打学生更是毫不含糊,什么三角尺、火柱、烂凳腿、拖把把儿都是他用来教训不听话学生的家具,而且打得学生心服口服家长拍手叫好。虽然每次打起来有点瘆人,可每次考试老张所带班级成绩门门都在县里遥遥领先,深得领导和学生家长的好评,每次有初一新生入学,家长都托人找关系非把孩子塞给老张教,用当时家长们的话说就是,孩子交给老张放心省心。自古道,树不捅不成才,人不打不成器,家长们的看法就是,不听话该打打,没事,只要打不坏,家长没怨言。

就这样,老张打了将近三十年。而且闻名十里八乡。

可最近几年,老张竟然不敢动手了。也是哈,估计真的是年纪大了,打不动了,或者就是真的老了,自己跟不上时代了。

“哎,不是咱不明白,真的是这世道变化快”老张时不时盯着窗户外发呆。

的确也是,最近几年,学校也不像以前的学校了,教学成绩似乎不是最主要的了,以前上课老师们抢着上,现在即使有人请假也没人主动要求上了。以前学校就是一门心思搞教学,现在不管是什么单位什么部门都可以来学校检查、什么精神文明、消防安全、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控、违法犯罪等等不能说天天有检查吧,反正隔三差五就能看见。不是你来指手画脚就是他来现场指导,把个教学搅得乌烟瘴气。这还不算,只要学校有一点风吹草动,什么学生受伤了,教师稍稍动了一下孩子,或者就是因为学生不完成作业老师说了几句,反正不问青红皂白,上级部门马上将涉事教师停职反省开刀。更有甚者,现在的人们似乎把教师妖魔化了,无数双眼睛死死盯着你,一发现热点,立刻在网络上铺天盖地进行丑化。老张不明白,为什么现在的人们这样看待教师呢,就算教师这个群体是弱势群体,可现在的学生家长不也是我那个时代教出来的吗?怎么一下子就给变了呢?是的,现在是有一些教师利用补课挣过钱,也收过学生家长的礼品,可这毕竟是少数啊,你不能以偏概全把所有老师都一棒子打死不是?老张想来想去还是想不明白。

唉,老张又叹了一口气。现在的学生也是,家长舍不得管,老师不敢管,外人不方便管,打,打不得,骂,骂不得,教了一辈子书,竟然他妈的不知道怎么教了。

“他妈的!”,一向温文尔雅的老张不由得爆了粗口。

“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世道难道真的变了?老张还是扭转头漫无目的的盯着外面。

#西安生活# 【搬家】这些年来,换了六个住处,搬了五次家,这次搬家以后,应该不会再搬了。

成家时租住的是农民的房子,村子在过去西关机场的旁边,周围都是农田和菜地,记忆中有一条土路,一条沣惠渠的支渠,一处土壕,还有一片坟地,看到过附近村民抬着棺材土葬亡人的场景。带着女儿,走过麦田的小路,透过机场围墙的豁口,观赏过飞机的起降。租的民房在二楼,有22平米,月租15元,单位报销12元。民房没有上下水,要从井里绞水,用完的污水盛在桶里提下去倒掉。烧的是蜂窝煤炉子。厕所在一层主人家的后院,要上厕所得穿过主人家的客厅,很不方便。房间后面有一扇窗户,但不能开,因为窗户正对着一户人家的猪圈,特别是夏天臭气熏天。我们在农村住了整整8个月。

第一次搬家,搬到了单位的单身宿舍,虽然只有15平米,但水、电、厕所都很方便,有一间公用的水房和卫生间。不用交水电费,也不用交房租,单位还有定时供应的开水,自己用壶去打。上班也近了,再也不用走泥土路了。做饭在楼道里做,刚搬来用了一段时间的蜂窝煤,后来就改用液化气罐。在这个房子里,我们有了一个女儿。

第二次搬家是我们在单身宿舍住了两年多后,女儿才两岁多。搬的房子依然不大,使用面积是12.99平米,有一大间外带一个窄的过道。大间里放了一套组合柜,一张床,一个书桌,还有冰箱;过道里放着一个碗柜,一张桌子上放着案板和切菜板,桌子下面是液化气罐;做饭还是在楼道里,不过,楼道是敞开的,做饭时可以眺望外面的田野。有一张可以折叠的小圆桌,吃饭时撑开,吃完饭合起来。后来小圆桌兼做女儿的书桌,她在上面画画,写字。

别看这个房子不大,但得来却不容易。它是我搞了一项新产品获“部优”后,单位奖励分配的。房子有住房证,有房号,可以报户口。水电不收费,房租只有两三块钱。在这个房子里,我们买了台29吋的如意彩电,当时彩电属于紧俏商品,价格不便宜,还买了台古桥牌的窗式空调,冰箱是几年前出国在北京免税店买的松下牌冰箱。

第三次搬家是1996年5月5日,搬家的日子记得很清楚。搬的房子是位于6层的单元楼,两室一厅,使用面积53.99平米,当时单位是按使用面积分的,属于房改房,花了两三万元,简单装修了一下就入住了。以前房子小,摆不下沙发,也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女儿没有单独的房间,在这个房子里都实现了。买了一个木质的凉椅算作沙发,有个玻璃茶几。做了一套家具,包括一台椭圆形的餐桌和四把椅子。在电子市场买了台电加热的淋浴器。女儿有书桌、书柜,给她买了台486联想台式电脑,包括打印机、扫描仪,还买了架钢琴。在这个房子里还发生了一次入室盗窃事件。那是刚搬家不久,一个周末,天下着雨,事前答应女儿去兴庆公园,看到下雨不打算去了,女儿非要去,说是答应她的。只好冒着雨带她去了,回家有点累睡得早。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阳台窗户开着,意识到进小偷了。小偷偷了放在客厅里的一块手表,衣服口袋里的几十元零钱,厨房吃剩的一盒点心,菜刀被放在阳台边,从阳台翻窗进入,又原路出去。奇怪的是我们竟丝毫未察觉!不知道小偷使了什么魔法?那晚有好几户都被小偷光顾了。后来赶紧做了防护网。有人猜测是做防护网的人干的,因为损失不大,没有报案,所以就成了永远的迷。在这个房子里住了6年多,直到女儿上完了初一。

第四次搬家是2002年的9月28日,搬到一座多层楼房6层的4层,当时西安的高层住宅不多,多层住宅的三四层算是最好的楼层,所谓“金三银四”,有人调侃说一般领导住在三四层,意思是深入群众,生活在群众中。我也算个小领导吧。房子是两室两厅一卫的户型,面积将近100平米,但公摊只有10%。房子的性质是单位集资建房,基准价950元每平米,加上楼房调节总共交了十多万元。这个房子有房产证,可以上市交易,目前的市场价在1万多元。在这个房子里住的时间最长,有将近20年的时间。但女儿只住了5年,直到她高中毕业去外地上大学。在这个房子里,经历了女儿的求学之路和出国读研、就业和结婚生子。见证了周边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宁静的田野蜕变成繁华的都市。

第五次搬家就是这次,也是最后一次,从热闹繁华的地方搬到相对冷清的地方,从三环内搬到三环外。不过,这次的环境更好了,房子更大了,上楼不用走楼梯而是电梯入户。周边的配套设施尚不完善,但交通方便,出行便捷。除了房子还买了地下车位,不用担心没地方停车。相信要不了几年,周边会发展得越来越成熟。

这就是我五次搬家的经历,每次搬家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展示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留下自己人生的足迹。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需要频繁搬家,有的成家时房子已经到位了,有的可能还需要过渡一下。搬家,搬家,到底搬什么?我搬了五次家,换了6个住处,表面上看,搬家是搬房子。实质上搬来搬去,还是一家人在一起。有人就有家,有人的地方就是家,房子只是家的外形,人才是家的核心。

大年初一去村里拜年,真是看尽了人间疾苦,这些农村老人真的一家过的不如一家。

去的第一家,是一位91岁的老人,老伴前几年去世,没有儿子,只有女儿。过年一个人在家,守着一个偌大的院子,自己照顾自己。据村里人说,老人之前为了住到女儿家,装聋装瞎。这也反映了一个问题,没有儿子,养老难。

去的第二家,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前几年见她,身体还特别棒。这次见她,已经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因为前不久刚刚摔伤。这次去医院检查,又意外检查出了老年痴呆。

跟她打招呼的时候,她已经不再像过去一样大声地开玩笑,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一边的墙壁,并不答话,眼珠也不转动。

老人有俩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曾和家里失联二十多年,前不久刚刚回来,没有老婆。二儿子五十多岁,脑子有点问题,找的一个老婆也是一个智障,前两年又生了一个儿子,儿子只能交给自己妹妹照顾。现在老人只靠大儿子一个人照顾老人,其他两个孩子都分身乏术,勉强能过好自己的日子。但大儿子也没有积蓄,待在家里照顾老人,生活又成了问题。而且他未来如何养老,也是一个隐患。

他们家前些年盖了一栋二层楼房,但是家里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大厅里只有一张用来祭祀的供桌,家具也只有一些桌椅板凳,再无旁物。电视这些东西统统没有。

所以,就算有了儿子,养老还是难。

去的第三家,老人年纪六十多岁,有一儿一女,日子过的最好,也只是普通的农村家庭。老人平常在家照顾孩子,孩子在外打工,再种点地,补贴家用。主要是俩人现在身体还好,不至于拖累孩子。

拜访完他们,我真是深有感触。对很多农村老人来说,衰老就意味着无法再为家庭承担一些责任,生病就意味着彻底成为家人的负担。

一旦生病,要是家底薄,根本没钱治疗,一场大病就能掏空一个家庭。养老也是一个大问题,先不谈丰富的老年生活,怎么维持正常的日常生活,就是一个难题。毕竟孩子也要生活,不可能绑在他们身边时刻照顾。#热点观察局新春季# #文化大拜年#

永乐七年(1409年)大年初一,杭州巡按出街巡游,浩浩荡荡。一个骑马的孩子忽然冲了出来,撞散了队伍。巡按十分恼怒,责问孩子为何乱闯。他却从容答道:“千里马急欲上进,一时难以收缰啊。”语意双关。

巡按大为称奇,有心试试那孩子的才华,便口出一联道:“红孩儿骑马过桥。”那孩子马上对道:“赤帝子斩蛇当道。”

巡按见孩子竟然懂得用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的典故作对,愕然叫绝。这孩子便是于谦,当时只有十二岁。

永乐十年(1412年),于谦十五岁,文章才华已极有声誉,在地方上名重一时,因此被录取为钱塘县儒学生员。于谦喜读先秦两汉书籍及北宋名士苏轼的文章,还选录唐人陆贽的奏疏,朝夕阅读,研究古今治乱兴衰的道理,“慨然有天下己任之志”。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举进士,本为会试第一名,却因“策语伤时”被置于三甲第九十二名。之后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上任不久,便开始以“廉干”著闻。

明宣宗朱瞻基刚一即位,便留意到于谦的名字,遂于殿廷召对。于谦相貌英伟,善谈吐,且声音洪亮,每次上朝奏对公事,语言流畅,很有条理,个人感染力也非常强,朱瞻基很是喜欢。正好汉王朱高煦反叛,朱瞻基便任命于谦为御史,随同自己御驾亲征。

皇帝亲自平叛,在声势上一下就压倒了叛军,以前同意与汉王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各路兵马也都按兵不动。明军很快包围了乐安。朱高煦见大势已去,只得弃城投降。

朱瞻基为了羞辱叔叔,有意命于谦当众数说朱高煦的罪行。于谦嗓音高亢,义正词严,声色俱厉,气势逼人。朱高煦伏在地上,汗流浃背,战栗不已,只称罪该万死。三军将士则个个精神振奋,激动不已。自此,朱瞻基便认定于谦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可当大任。

于谦在此次平叛中以胆识过人而初露头角,朱瞻基十分满意,赏赐于谦与诸大臣相同。彼时顾佐为都察院都御史,其人严明廉直,有“包青天”之称,对诸御史管理督察极严,唯独看重于谦,认为于谦才干比自己强。

次年,明廷正式设立“巡抚”,作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其职权在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之上。明宣宗朱瞻基钦点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兼巡抚,负责巡按河南、山西二省。这样,于谦一下子从七品升至三品,足见皇帝对他的极大信任。

于谦巡按山西、河南长达九年。巡按任上,先后平反冤狱数百起,倡建尚义仓和平准仓多处,并督率官民增筑黄河堤障,以防水患,两省因此大治。民间纷纷颂赞于谦,称他为“于龙图”。两省流行着一首长达一百五十四字的歌谣,歌颂“天遣恩官拯二方”。这“恩官”,即是指于谦。

于谦在巡抚任上时,有青年状告姊夫霸占田产。姊夫却说岳父生前有遗嘱,说儿子不是亲生,不能享有田产,并当堂拿出遗嘱念道:“非吾子也,家私田产尽付予女夫,外人不得争论。”

于谦取了原件,又问得青年名“非”,心知姊夫想独占田产,判决时,念遗嘱为:“非,吾子也,家私田产尽付予。女夫、外人不得争议。”又考虑到姊姊及姊夫抚幼有功,仍判予十分之三的田产。

当时,不仅贪官污吏听到于谦的名字就胆破心寒,就连盗贼响马听到他的名字也远远避开。于谦率从人路过太行山时,为群盗持刀拦截。众人吓得不知所措时,于谦越众上前,厉声报出了自己名号。全副武装的盗贼亦久闻于谦清名,当即闻声而退,成为传诵一时的佳话。

于谦居官清廉朴素,不馈赠权要,不拉拢私交。从宣德到正统初年,明朝中央内阁的辅臣是杨士奇、杨荣、杨溥,身为元老大臣的三杨对于谦也相当敬重,因而于谦在山西、河南行政上的建议,多被朝廷采纳。

至于锦衣卫千户朱骥何以能成为这位正统年间,大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文武百官投其所好,争相献金求媚。

每逢朝会,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方保无事。进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入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道:“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

于谦洒脱一笑,甩了甩两只袖子,道:“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手帕、蘑菇、线香指进献的礼品,于谦不屑送礼,称自己唯有两袖清风,此即为“两袖清风”成语的来历。诗成后,远近传诵。宦官王振听到后,心中牢牢记住了于谦这个名字。

事隔不久,有同名御史于谦因接连平反数起大臣冤案而得罪了权贵,为避祸事,荐举别人自代。王振以为此于谦即“两袖清风”的于谦,竟以“久未升迁,心怀不满”的罪名,将于谦逮捕下锦衣卫狱,判处死刑。

山西、河南两地百姓听到于谦被诬陷下狱的消息,纷纷赶到京师上书,请求释放于谦。王振虽然专横,也知道众怒难犯,又知道报复错了对象,也没查出什么把柄,只好将其释放。但为了面子,又寻小过将于谦降官为大理寺少卿。

河南、山西两地吏民很不满意,集合了一万多人联名进京上书,声势浩大。身在两省的宗室周王、晋王也提出相同的请求,终于迫使王振恢复了于谦官职。

有时觉得自己真的缺心眼,喜欢掏心窝子的对别人好。

堂弟的女儿念初一的时侯进城,因为我家住在学校门口,叔叔,婶娘说让她住我家。

老公人好,愿意帮他的堂弟,而我怕管不好她,还是劝住校,周末来我家,给她准备了一个单独的房间。

侄女活沷可爱,嘴特别甜,又不认生,是那种自来熟的人,好相处。也许是留守儿童吧,自理能力强,我也疼她,细心的照顾她。

堂弟俩口子在浙江打工,养三个孩子,不拼命赚钱也是不行的。老大老二是女儿,最小的是个崽。

就这样,侄女在我家住习惯了,当成是她的家,我也把她当成家人,相处的很愉快。

由于这几年在外不好打工,堂弟俩口子为了儿女的前程,回家来做事,好亲自抓儿女的学习。我那侄女什么都好,就是成绩差,我们也无可奈何。

租好房子,我看着空荡荡的,要置办家俱,想到堂弟俩口子的不易,我把楼顶上杂物间的一套实木沙发送给他,还有些厨房碗,杯子送了许多。

我爱购物,看见有好的喜欢买,有些放着都没用,又嫌过时了。

堂弟感激不尽,一个劲的说我这个嫂子好,听不得别人夸,就喜欢这种感觉。

时间真快,转眼几年过去了。

前两天碰到侄女,己出落成漂亮的大姑娘,依旧不爱学习,在念职校,学门手艺。

看见她,我好怀念我的那套沙发,是结婚时买的,有感情了,原准备留着以后老了,搬到老屋里去用的,可惜己送人了。

想念是想念,但我还是不后悔,解别人燃眉之急,多做点好事,我相信好人会有好报的。

#夏日里的清凉时刻# #翻开我的生活日记# #送自己一朵小红花#

周六的时候爸妈来姥姥家吃饭,翻起来以前的老照片,看见我小时候坐在姥姥旁边,就想着再拍一张。感觉二十年过得好快,挺有纪念意义的。没想到随手拍的日常会引起很多网友关注,照片里出现的茶几也没坏、放在厨房盛放杂物了,姥姥穿的拖鞋当然换过啦。

我上小学之前一直是从姥姥姥爷家,他俩真的是把我从小养到大 。上了小学,我每周五下午就过去、周天晚上再回家;高中的时候就一直住在这,因为离学校很近。还记得过年的时候,我们大年三十下午回家给爸妈要压岁钱,然后要了钱就跑 ,我们三个一起看春晚、初一早晨吃饺子。

我姥姥没上过学,不认识字,但是她真的很爱我。过年的时候,家里很多牛奶香肠,我姥姥非让我带到学校去,我妈妈就说:“哪有人去学校带一行李箱牛奶。” 上学期我从学校减肥瘦了好多,回家之后她就很难受,觉着我在学校受委屈了,一直让我吃吃吃。我大姨妈买的虾也不舍得吃,放到冰箱留给我。我在学校跟她打电话说想吃鱼,这都三四个月了,她一直记心里 催我姥爷去买鱼吃。她从电视上看到说早晨起床喝水对身体好,就会让我把茶缸放到桌子上,天天早晨给我冷上一杯水。

我姥姥真的很节约,衣服穿很多年很多补丁也不舍得换,但是从小到大也没少给我零花钱,我姥爷学会从网上转账第一件事就是转给我 。家里过了二十多年了 其实变化不大 很多都是以前的老家具,不过确实耐用,老钟表都是85年的。老人真的很省很节约,很会过日子 但是他们又很舍得花,攒下来的钱全是留给子女们,姥姥说她有钱不藏着,不让小孩犯难。

在兴化,流传着“初八、十四、二十三,神仙做事没人担。”意思是在腊月的这几天时间里不要随便说错话或做错事,否则遇到麻烦神仙都救不了你,现在细想应该大人吓唬小孩的话。而初一和十五好走路,听大人说这两天各宫殿都有人烧香进贡。拿人手短,吃人嘴软,这个神仙也知道 。

到了腊月的中下旬,便进入到年货的采购期。现今的兴化人过年必须准备丰富的年货,在地域特色方面,兴化人有过年做“红团”“番薯起”的习俗。做“红团”时,擀团皮的要厚薄适度,不能太厚或太薄,捏团馅要比乒乓球形状大一点,馅料有绿豆、地瓜和糯米等种类。做“红团”底要衬“桂叶”,然后剪去多余的边角,整整齐齐地入炊具,扣紧炊盖,约蒸一支香功夫出炊,就可以食用了。“红团”所用的木印模中刻有“富”“贵”“寿”“喜”等字样,四周还刻有花鸟图案,红团象征着“团团圆圆”之意。过年不管家庭条件差异如何,除夕前一夜拜天地,家家都会用到红团的。

“番薯起”是以“番薯”为主料,先把鲜“番薯”削皮、洗净、切块、剁成纯柔的“番薯泥”,放入瓷缸内,加入“米祭”和酵面,发酵后再以适量红糖及碱拌和,然后做成像月饼的形状后,上蒸笼蒸熟后即成食品。“起”(方言),有发达、兴旺之意。“番薯起”的特点是地瓜味浓,软香可口,是时令、经济的农家食物。“红团”和“番薯起”是莆田人家“过年”时的独特美食文化。

到了腊月二十五这天,当地风俗是太阳最大,因为万物生长靠太阳,所以这一天不能吵架,不能催账,也不能打骂孩子的。听大人说如果谁家这天吵架,一整年运气都会不好的。所以谁家有小孩在这天出来惹是生非,大人是不敢打的,要打也是说:“等过完年 找你算账。”到了腊月二十六还有一些人家也会把积满灰尘的家具和厨具都搬到井边或路边的水渠去洗刷,而各家洗好的被套晒在荔枝树之间的绳子上,就像不同国家的旗布一样迎风飘扬。到了晚上,母亲会把新织的草薪(用稻草做的床垫)铺在洗干净的床上后,越发感到过年的味道越浓了。

到了除夕早上零点,家家户户都开始把炸好的肉、鱼、豆腐,杀好的鸡鸭,还有五种水果和一年收成的各种粮食装盘后放在吃饭的桌子上供拜天地,到了下半夜把桌子转个方向再供拜列代祖宗。然后等到除夕夜就可以用这些供过的食品做年夜饭了。吃年夜饭,有钱人家会买海蛎做汤吃,海蛎在莆田的谐音长寿的意思。吃完年夜饭大人会让小孩吃一节甘蔗,以示来年嘴巴都是甜甜的不说粗话或脏话,奶奶说我们小孩会乱说话当是擦“屁股”。

到了初一早各家开始拜神明祖先,祀以线面、烛、炮,礼毕,全家每人要吃一碗妈祖面,装面的碗用青菜垫底(来年万物发青),碗面放入花生、紫菜和炸肉等最好吃的食品。大人还说面汤是不能先喝的,否则出门容易遇上雷阵雨。吃好长寿面后,上街游春时女的大多是要穿上红衣服的,如果结婚后的女人不穿红衣服回娘家是对老人的不敬,穿红衣象征夫妻恩爱和睦,如果少了伴就不能穿红衣的。

到了初二,要入乡随俗的是这天家人都不互相串门拜年或走访亲朋好友。所以,很多人会选择带家人出去爬山或步入宫殿进香,莆田民间正月初四晚上称为“做大岁”。因为这一天也是出嫁的女儿要带女婿回来团圆的日子。

初八日相传是“玉皇至尊”神诞,各户于当日的夜半,点烛烧香,向天空顶礼,预祝全年吉利。初九日,莆田各地信男、信女成群结队至壶公山凌云殿祀玉皇或到莆田石室岩玉皇殿进香,这两处于当日都雇演莆仙戏,非常热闹。

元宵节在莆田相当热闹,虽然莆仙各地闹元宵的时间、内容、形式不完全一致,但均体现“以神为主,神民同乐”的基调,农村尤为突出。各村(过去叫“境”)各宗族围绕各自的村社闹元宵,为期一般3天,有的还联合闹元宵。农村中庆祝元宵,普遍演戏酬神,并在“行傩”之外,穿插放焰火。庆祝元宵,各里社已婚男子都要按年轮流担任“福首”,负责是年向社神烧香、清扫、祭祀、收藏社神袍服、祭器等,元宵时捧社炉随神座绕境,让各户进香。在庆祝元宵中,各地还流行各种习俗,各里社在前一年结婚和生育男孩的人家,每户须于元宵夜向神献礼,或燃点巨烛一对,称为“喜烛”,较特殊的习俗,前一年新婚的妇女,在元宵夜都盛装打扮,排坐在各自里社的庙前,让人们晤识新妇风姿。

这一天,祭完财神土地公,又开始一年的忙碌了。至此,兴化莆田的年暝才算落幕。

一年一度的纠结

今天又是一年一次的寒衣节,但愿你永远不知道这个节的意义,

从昨晚上开始,其实一直在纠结回还是不回,有句话老话说,出嫁的女人,是没有家的,回不了的娘家,到不了的婆家,意思两边都把女人当外人看了。

一直纠结的是,不回吧,从心里说,觉得实在对不起去了人,必竟能看望他们的一年也就两次,每年的清明和十月初一。可回去吧,一想到来回奔波,倒是小事,最主要的下车后,要穿过大约两里长的村庄,才能到指定的地方,因为搬迁,村里面的人全在路的两边住,如果两家都开着门,那坐在家里,都能看清对面家里摆放的家具,那更不用说路上走过的每一个人,最关键的,一路上,基本上都是三个一群,两个一伙的,都搬着凳子,就在门口坐着,从路上走过,要不停的喊着婶子、奶奶、嫂子,叔叔,大伯的。还有那种论辈分的,年轻轻的,喊老太,爷爷的。最最让人无语的人,还有好多不认识的,更不用说怎么叫人,还有叫错人,一路上恨不得捂着脸赶紧跑过去算了。

当终于踏上进村庄的路上,一路上感慨万千,想着小的时候,拼命的向往外面的世界,觉着没的父母的管教,是件多幸福的事,当终归归来时,已不在是当年,终究是错过太多,不管当年的对与错,也终于尘归尘,土归土。日子终将一去不复返。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
最新留言